近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提到,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常态化。这为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前进的道路上难免遇到“拦路虎”“绊脚石”,能否在化危为机的实践中担当作为、破局突围,成为检验干部成色、考察干部能力的最佳“试金石”。
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事不难,则无以辨才之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考察识别干部,功夫要下在平时,并注意重大关头、关键时刻。”能否在纷繁复杂的风险挑战中站稳政治立场、把准政治方向,是检验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的关键。无论是疫情防控一线冲锋在前的“逆行者”,是防汛救灾现场日夜坚守的“守护者”,是科技创新实验室攻坚克难的“攻关者”,还是对外开放前沿搭建桥梁的“联通者”……实践充分证明,越是风高浪急、越是惊涛骇浪,就越能考验干部是否能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是否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是否具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担当。因此,只有做深做实干部在面对危机时的政治素质考察,才能真正把政治过硬、堪当重任的好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确保选出的干部政治上站得稳、靠得住、能放心。
“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危机往往伴随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干部的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倘若干部缺乏过硬本领和创新意识,即便有直面挑战的魄力和担当作为的定力,也难免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空有干事热情却难见成效。揆诸现实,面对危机与挑战,有的干部敢于跳出“惯性思维”找路径,能够立足实际需求定对策,从而有效破解发展堵点、攻克改革难关、激发创新活力,成功将“风险变局”转化为“发展新局”;而有的干部却在考验面前失了本色,畏首畏尾、“爱惜羽毛”,遇到难题“绕道走”、碰到挑战“踢皮球”,任由机遇在迟疑中错失,或者急功近利,乱作为、瞎指挥,仅凭主观臆断“拍脑袋”作决策,最终留下一堆“烂摊子”。对此,必须重点考察干部是否具备统筹谋划的系统思维和精准施策的专业能力,看其面对危机时能否沉着应对、科学决策,是否善于捕捉机遇、凝聚合力,而不是仅凭一腔热血、盲目行动。
当然,想要精准考察干部、科学使用干部,还需要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作为支撑。一方面,要打破“办公室听汇报、材料里看政绩”的传统模式,建立“一线跟踪考察”机制,把考察的“探头”延伸到改革发展的主战场、矛盾调解的第一线、服务群众的最前沿,通过“看干部具体行动、听群众真实反馈、查实际工作成效”,全面、客观、动态地记录干部表现,避免“表面文章”干扰评判。另一方面,要树立“以实干论英雄、以实绩用干部”的鲜明导向,强化考核结果运用,避免“走过场”“喊口号”。要推进“能上能下”常态化,对表现突出、实绩显著的干部,及时提拔重用、表彰奖励;对不胜任现职、失职渎职的干部,坚决予以调整岗位、严肃问责,真正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氛围。(作者单位:铜陵市郊区区委组织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